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7篇
  免费   238篇
  国内免费   86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7篇
  1966年   8篇
  1964年   6篇
  195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PSⅡ核心复合物能量传递的飞秒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稳态、瞬态荧光光谱技术对光系统Ⅱ核心复合物的能量传递动力学进行研究.分别用436 nm光脉冲激发叶绿素a分子、45l nm光激发叶绿素a和β-胡萝卜素分子、473和481 nm光激发β-胡萝卜素分子,得到5组反应能量传递、电荷重组等过程的寿命组分:8~40 ps为核心天线中β-胡萝卜素分子通过相邻β-胡萝卜素分子或中间叶绿素a向叶绿素a分子传递能量的时间;85~152 ps为核心天线色素分子激发能传递时间;201~925 ps反映部分电荷重组过程;1.03l~1.2l ns为参与能量传递的色素分子从激发态衰退回到基态的时间;6.17~18.13 ns的长寿命时间组分归因于P680+Pheo-的重组过程.将荧光发射谱进行高斯解析,发现在核心复合物中还至少存在Chla 685 683、Chla 682 680、Chla679 673,677三种特征叶绿素a分子.  相似文献   
102.
运用稳态、瞬态荧光光谱技术对光系统Ⅱ核心复合物的能量传递动力学进行研究。分别用436nm光脉冲激发叶绿素a分子、451nm光激发叶绿素a和β-胡萝卜素分子、473和481nm光激发β-胡萝卜素分子,得到5组反应能量传递、电荷重组等过程的寿命组分:8~40 ps为核心天线中β-胡萝卜素分子通过相邻β-胡萝卜素分子或中间叶绿素a向叶绿素a分子传递能量的时间;85~152 ps为核心天线色素分子激发能传递时间;201~925ps反映部分电荷重组过程;1.031~1.21ns为参与能量传递的色素分子从激发态衰退回到基态的时间;6.17~18、13 ns的长寿命时间组分归因于P680^ Pheo^-的重组过程。将荧光发射谱进行高斯解析,发现在核心复合物中还至少存在Chla683^685、Chla680^682、Chla673,677^679三种特征叶绿素a分子。  相似文献   
103.
麻疹病毒全长cDNA构建及其感染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发展新型疫苗和改造目前使用的麻疹病毒疫苗,以麻疹病毒疫苗株为模板,构建了具有感染性的麻疹病毒cDNA克隆.用RT-PCR分6段扩增出麻疹病毒全长基因,通过酶切、拼接构建麻疹病毒疫苗株CC-47的全长正链cDNA序列,并精确地置于T7启动子控制下与丁型肝炎病毒核酶序列之前.克隆麻疹病毒CC-47株蛋白N、P、L编码区质粒并置于T7启动子控制下,用4个质粒共转染哺乳动物细胞,在表达T7 RNA聚合酶的重组痘苗病毒VTF7-3的作用下进行病毒拯救.经免疫荧光、PCR等方法检测证实,获得了具有感染性的麻疹病毒.所拯救的病毒在哺乳动物细胞连续传3代后,仍能检出病毒抗原和核酸.  相似文献   
104.
香溪河河流连续统特征研究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以香溪河附石藻类密度、藻类叶绿素a浓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随河流级别的变化为例探索该河流的连续统特征。结果表明,附石藻类密度、藻类叶绿素a浓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总体上都有随着河流级别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在1~3级河段之间这种趋势并不明显,甚至出现了逆转。河流初级生产力也有随河流级别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并在第4级河流达到最大,随后有所下降。在全水系范围内河流初级生产力(P)与群落呼吸(R)比值P/R均大于1,说明香溪河是一条以自养生产为主的河流。所研究的特征并不完全与连续统概念的预测相一致,表明河流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105.
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PRRSVORF7、PPVVP2及PCV的基因组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建立了分别用于检测PRRSV、PPV和PCV的RT-PCR、PCR及复合PCR方法。应用建立的复合PCR方法对送检的127份病料进行了PCV的检测,对鉴定为PCV2阳性的67份病料再分别进行PRRSV和PPV的检测,以确定猪群中PCV2与PRRSV和,或PPV混合感染情况,结果表明,35份样品表现为PRRSV与PCV2混合感染,占样品总数的52.3%;18份样品表现为PCV2与PPV混合感染,占26.9%。另外,还有一定比例的三重感染,共5个样品,占7.5%。由此可见,猪群中PCV2与PRRSV及PPV混合感染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几种染色方法显示星形隐球菌和曲菌的比较。方法Grocott-Gomori六胺银改良法,Gomori氏嗜银法和PAS结果Grocott-Gomori氏六胺银改良法显示上述两种真菌效果最好,该法对真菌的显示颜色鲜艳,图像清晰,真菌的孢子和菌丝被染成深黑色,易与其它成份相区别;Gomori氏嗜银法对大量含有菌丝的组织有一定的染色效果,PAS法也能将上述两种真菌显示出来,但所着染成份较多,较难区别。结论Grocott-Gomori氏六胺银改良法是染真菌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7.
对阴离子交换色谱纯化HAV的合适条件进行了探索。先使用“试管法”研究DEAE Sepharose Fast Flow凝胶结合HAV及病毒解离的条件,然后分别使用线性阶段洗脱和阶段梯度洗脱在柱色谱上进行了HAV的纯化。结果表明经过阴离子交换色谱纯化得到的病毒保持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HAV抗原回收率大于85%,杂蛋白去除率大于80%,纯化的病毒样品中的内毒素与宿主DNA的含量也大大降低,证明阴离子交换色谱可用于HAV疫苗的纯化。  相似文献   
108.
分离克隆了腾冲嗜热杆菌(Thermoanaerobacter tengcongensis)海藻糖磷酸化酶(TreP)的编码基因(treP), 该酶可催化以葡萄糖和α-1-磷酸葡萄糖为底物的海藻糖合成反应及其逆向的分解反应. 反向mRNA点杂交实验表明, 腾冲嗜热杆菌中treP基因在高盐胁迫条件下表达量增加, 而在海藻糖诱导条件下表达量降低. 将该基因导入不含TreP的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 SDS-PAGE表明, 异源表达的TreP分子量约为90 kD, 与预期值相同. 通过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分解产物葡萄糖的产率表明: TreP催化海藻糖分解反应的最适温度是70℃, 最适pH值为7.0; 通过HPLC检测合成产物海藻糖的产率表明: TreP催化合成反应的最适温度为70℃, 最适pH值为6.0. 在最适反应条件下, 50 μg的TreP粗酶可催化25 mmol/L α-1-磷酸葡萄糖与葡萄糖在30 min合成11.6 mmol/L海藻糖; 而同量的酶在同样时间内仅能将250 mmol/L海藻糖分解生成1.5 mmol/L葡萄糖. 以上体内胁迫和诱导表达分析及体外酶学性质分析均证明该酶的主要功能是催化海藻糖的合成反应. 热稳定性实验表明, 该酶性质比较稳定, 在50℃下温育7 h还能保持77%以上的活性, 是一个有潜在工业用途的新的热稳定海藻糖合成酶.  相似文献   
109.
高温条件下早籼稻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速率快,持续时间短;蛋白质含量高;灌浆前期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高,开花11d后迅速下降.适温条件下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速率慢,持续时间长;蛋白质含量低;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变化缓慢,3个不同类型品种中适合作米粉的湘早籼33号直链淀粉含量最高,饲料稻湘早籼24号蛋白质含量最高.高温有助于湘早籼33号直链淀粉含量和湘早籼24号蛋白质含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0.
秦岭川金丝猴的一次家庭雄性替代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家庭雄性替代已在亚洲叶猴的许多种类中有所报道。 2 0 0 3年 ,我们在一种亚洲叶猴———秦岭的川金丝猴 (Rhinopithecusroxellana)的一个单雄家庭中观察到一次完整的家庭雄性替代过程。此次替代发生于 4月 2 8日 - 5月 2日的五天时间内。在家庭雄性发生替代后的第六个月 ,该家庭中的婴猴消失。本文是首次对野生川金丝猴家庭雄性替代进行详细的报道。通过本次观察证明野生川金丝猴的确存在家庭雄性替代的现象。且像亚洲叶猴的许多种类一样 ,野生川金丝猴的家庭雄性替代同样发生于产仔季节和交配季节之间。但我们仍无法确定在本次雄性替代中婴猴最终的消失是否是雄性杀婴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